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瓜子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完整篇章天选开局,我在大明修身养性

完整篇章天选开局,我在大明修身养性

摆烂候 著

现代都市连载

胡惟庸常升是军事历史《天选开局,我在大明修身养性》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作者“摆烂候”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梗概:那片夫人坊也是老弟的产业。”......

主角:胡惟庸常升   更新:2024-02-09 17:05: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胡惟庸常升的现代都市小说《完整篇章天选开局,我在大明修身养性》,由网络作家“摆烂候”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胡惟庸常升是军事历史《天选开局,我在大明修身养性》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作者“摆烂候”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梗概:那片夫人坊也是老弟的产业。”......

《完整篇章天选开局,我在大明修身养性》精彩片段


常升的脸上浮现了一抹莫名的笑意。

“这位不用介绍了,我有耳闻。”

这谁不认识啊。

堂堂的建文名将,靖难之役最佳奥斯卡影帝,大明战神李景隆。

老朱一生看错的人和事不少。

但值得拿出来列举的,文臣之中当属杨宪,武将之中首推的就是李景隆了。

这人投军,属实是入错行了。

就他这满点的社交能力,妥妥该进鸿胪寺啊。

正史朱允炆继位削藩打朱棣时,他能领五十万大军攻北平,几乎将举国的大半兵力都托付给他。

就这样的一手天牌,让他打镇守北平的朱高炽。

他硬生生能演成功败垂成。

拖到朱棣借兵回援,然后兵败。

还给朱棣留下大把的辎重。

回来还让朱允炆觉着,自己是不是给他的制肘太多才导致兵败。

此后还继续领兵。

前后丧军了数十万,一众臣子都上书要杀他。

朱允炆却一概不听,直至朱棣攻到应天府,还派李景隆去找朱棣求和。

李景隆反手打开城门,迎朱棣大军入城。

朱棣即皇帝位后,以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授其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

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你让人赵括上哪儿说理去?

康铎虽然奇怪常升为什么会知道李景隆,但常升既然都说了,他也就没有再多介绍,转而指向另外一人。

个头不算太高,但气质英武,坚毅,看得出来是个从军的好苗子。

“那是宁河王邓俞之子——邓镇。”

“今岁十九,据说陛下有意让其承袭其父爵位了,此人传得其父的天生神力,也想借着此番沙场校阅,为自身正名,好名正言顺的承袭爵位,是个劲敌。”

常升看了邓镇一眼。

那邓镇似乎也心有所感,和常升对视了一眼,没发现什么异常,便继续窝在一角闭目养神了。

天生神力?

有点意思。

此人在明史中声名不显,受李善长案牵连被诛,显然是没有学到自家的真本事。

可惜了。

“这是信国公汤和次子——汤軏。”

“要说信国公一家当真是圣恩不断,长子汤鼎已在军中荣得高位,次子如今也来博前程了。”

“虽未听闻这位小公爷身有所长。”

“但就以信国公的家风和家底,若不多加注意,只怕就成黑马。”

康铎郑重其事的提醒着常升。

在他看来,这极有可能才是常升最后的劲敌。

看着被一群少年郎围着吹捧,却始终戒骄戒躁的汤軏,常升微微颔首。

就这家风。

活该人家汤和能在老朱多次屠戮开国元勋的屠刀底下硬生生活到善终啊。

“除了这四位小公爷得罪不起。”

“余者都是侯爵,伯爵之后,咱都能安排一二,能给老弟造成麻烦的怕是屈指可数。”

“再之后,就是那些根基不稳的文臣武将。”

“除非真有两把刷子,想博个前程,否则依附于勋贵之后的武将,是不敢跟老弟和几个炸刺的。”

果然,不论到了何处。

江湖都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常升领情的对康铎一拱手。

“今日多谢老哥指点了,改日到好汉楼,我请老哥不醉不归。”

康铎一拍手道:“这个好。”

说着,他又自来熟的勾住常升的肩膀,将他带至一边,有些急不可耐,又有些羞于启齿的问道:“我听闻,应天府的那片夫人坊也是老弟的产业。”


“孙儿还学了术算。”

“三舅是这么和孙儿说的,术算一道,看似粗浅,实则博大精深,与万事万物都有关联。”

“就以孙儿绘图为例。”

“孙儿来给皇爷爷推演一番大明盛世的时间。”

朱雄英重新抽了一张宣纸,提笔问到:“皇爷爷,孙儿请问,如今大明有多少人家,田亩,亩产又是多少?”

“大概九百万户,五千万人丁。”

“田亩约莫二百万顷(明代一顷等于一百亩),至于亩产,我大明有优质稻种,再加精耕细作,以黄河为界,北方亩产超过三石,南方亩产能达到四石。”

为了方便计算,老朱报了个模糊的数字。

朱雄英提笔在宣纸上将这些数据用数字全部标了出来。

“孙儿写的这是什么?”

“这是三舅教给孙儿的阿拉伯数字,便于计算用的,还有一个九九乘法表,孙儿一会一并写给皇爷爷看。”

朱雄英随口应了一句,随即便在宣纸上专心的演算起来。

一边演算,一边还不忘解说。

“如今大明地广人稀,皇爷爷迁人口,施仁政,使百姓休养生息,国力与人口自然都是上涨的。”

“在耕地垦无可垦前,大明的田亩和产出都将呈上升之势。”

“史料记载,历朝历代耕田最多的,也不过八百多万顷。”

“孙儿斗胆,以千万顷耕田为限。”

“千万顷耕田,南北耕地各算一半,合计三十五万万石,如不遇上天灾人祸,气候变迁,这大抵便是我大明的巅峰粮产了。”

“一个普通百姓一日平均要消耗一斤米。”

“也就是说,我大明的巅峰量产,可以养活一万万人。”

听着自家太孙这引以为傲的口吻,老朱也与有荣焉,历朝历代的贤明君主,千古一帝,有哪个能像他一般,真真切切的把百姓放在心里。

能切切实实养活这么多人的。

“只是话说回来,耕田及人丁的变化,在皇爷爷一朝,只怕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哦,这是为何?”

“如今大明,地广人稀,皇爷爷迁人丁虽是无奈之举,百姓却难免人心惶惶,再加上皇爷爷仍旧派兵在外,讨伐元庭,对百姓而言,这就是江山未稳的迹象。”

“在此期间,五千万人口变化不会太大。”

“就算是有所增加,只怕也是被搜出来的隐户。”

“所以,怕是要等到未来父王继位后,国朝才能真正安稳。”

老朱并没反驳。

事实上,他如今所行的一切雷霆手段,就是为了方便太子将来可以顺利继位。

“按百姓多子多福的观念,待到粮食出产足以养活一家老幼之后,就会大量生育。”

“每户生养六七口新丁,稀疏平常。”

“孙儿翻阅史料县志,发觉男子平均寿数为四十,女子平均寿数约为四十五,算上生育的周期,便以三十年为一代记。”

“大明开国三十年,人口约莫五千万。”

“除去老幼,青壮男女的数目约莫三千万,随着大量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百姓开始大量繁育,人口预计增长九千万。”

“然而,算上孕妇难产,再加婴儿夭折的比例,这九千万,能剩下四千万就不错了。”

“大明开国六十年,人口约莫七千万。”

“老一辈已然身故,新老一辈开垦的耕地更多,能养活的人丁也更多,生育的时间开始延长。”

“人口预计增长一万万两千万,实际增长五千五百万。”

“大明开国九十年,人口约莫九千五百万人。”

“此时的大明人口已接近巅峰,耕地也垦无可垦,大明盛世已至,若无意外,应该会一直维持下去。”

“但这往往都是做不到的。”

老朱还沉浸在朱雄英给他绘制的大明盛世的幻想中,听到这最后一句,不禁皱眉问到:“这又是为何?”

“因为兼并啊。”

朱雄英浑不知自己抛出的话将会引起多大的风波,依旧天真答到:“历朝历代,土地兼并不都是王朝衰落,民乱四起的一大诱因吗?”

“过往的王朝,只要当朝者给予了一些人田亩免征税的特权,他们都会将这份权利无限扩大。”

“大明目前虽还没有这个困扰。”

“但后世之君,总要笼络读书人,以巩固王朝,到时就难说了。”

老朱沉默了。

让朱雄英把九九乘法表录下来后,便差内侍把他送回东宫。

望着桌上的图表许久,老朱的心里说不出来的复杂。

翻阅了此番随太子出行的几名锦衣卫递上的册子,对照着太孙所言和常森与太孙讲学时的内容,老朱合上了册子,让内侍把朱标找来。

当朱标迈进奉天殿,看着老朱一脸愁眉不解,连忙问到:“父皇急召儿臣,可是出了什么事?”

老朱招呼朱标上前,将太孙方才所言,简明扼要的给朱标复述了一遍。

听到自家儿子如此口无遮拦,朱标连忙告罪:“太孙胡言,是儿臣疏于管教,儿臣……”

“行了,咱没有怪罪太孙的意思。”

“气候之说是否属实,咱也可以从史书县志中查证,就算是真的,那也轮不到咱操心。”

“唯独这术算,给咱是狠狠敲了两记警钟啊。”

朱标满脸不解。

“父皇这话从何说起?”

老朱一声轻叹。

“有些事儿,咱也只是个腹稿,就未曾与你商量。”

“咱欲重开科举。”

“一方面是为了制衡如今朝堂的这批老臣,再来科举是正道,大明开国时期暂缓科举,只是因为当时科举选出的,都是一旁夸夸其谈的儒生。”

“正如太孙所言,为了笼络读书人,巩固王朝,这科举是迟早要重开的。”

“咱的想法,也正是免了读书人的劳役,再分不同的等阶,免一定田亩的赋税。”

“可现在想来,这个法子,还有待商榷。”

朱标沉思许久,一时也没有更稳妥的代替之法,只得劝慰:“此事不急在一时。”

“不知父皇所说另一大警钟又是何事?”

老朱的目光重新落在了面前的书案上,看着那副王朝兴衰,人口与气候走势图,一字一句的念到:“皇室宗亲俸禄。”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